导入数据...
  
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论文系列(之二):动画与反动画*
[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6日
  查看:
  来源:

 

“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论文系列(之):动画与反动画*

鲁婷婷 四川美术学院

提要:动画是“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播放的成组画面” 一定的速度意指不超过人视觉暂留现象的极限速度,以造成运动的幻觉。总之,动画是以人的眼球视觉暂留现象为依据进行创作及演示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将以动画到反动画,反动画与“好动画”纵横两个方向解释反动画的基本概念。

关键词:动画 反动画 泛心论 本体论

 

一、从动画到反动画

动画发明的源头时间众说纷纭,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发明于19世纪,在两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发展经历了工业革命,数字革命,其本体的发展更多是在传统形态内生发。但近二十年,其外延的拓展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外的动画节虽然还是以传统银屏内播放为主,当代艺术领域却以动画为媒介方式,发展出更多的外延,进而影响着独立动画艺术家。从21世纪初起,越来越多的动画艺术家以各种方式开始制作手工动态影像,本着与传统动画价值标准和本来面目迥异的反叛方式,参与到各形各色的展览中去。这里值得提及的是,这些作品往往被称为“当代艺术动画”、“独立动画”和“常规动画”,三种称法分别被指为动画拓展由远及近的三个层次。也有称为“实验动画”来指代一种超前、反叛、出离的创作态度。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自省、反式的方法进行创造,恰如20世纪60年代的新浪潮时期,戈达尔以背影特写,眉眼大特写作为影片开头??除非常规而不用??宣告自身截然不同的反常规的艺术观。

所以,在当代动画发展中,其不断拓展逐渐消解了自身。对动画本体的反叛过程,即是对动画内涵的解构过程。南非艺术家肯特里奇的变形雕塑,将多个文化符号融合进一个单体雕塑,通过旋转它,在同一角度看上去会逐渐变化呈现出不同形态,此时该是评价它为改变了观看方式的动画,还是带有动画本体性的雕塑?我们不能单向度地评价最终的实体结果,而是综合他的创作动因,“变化”与“实体”的动因,孰多孰少?如果仅就结果的媒介形态做出判断,未免过于草率。所以更应指出此时动画是以跨越本体的方式存在着,动画成为无实体的存在,是一种性质与内在特征,作为形式的动画溶解在作为动态影像的艺术形态中??只存留下作为本体论的动画,通过不断发展的本体,动画一词的语义从名词向形容词和副词过渡。

从这个概念上,似乎有将“动画”神秘化的倾向,暗喻其类似于灵魂,精神或是某形而上形态,吸附在某些物上,随着物的拓展而变异,或者是其自体的物化于当代文化中,动画似乎就是作为一种思考方式而物化在视觉艺术上。比如动画中的典型概念:通过复制上一个瞬间的方式不断拓展到下一个瞬间。如布莱恩?托利(brian tolle)的《起草独立宣言的书桌:托马斯?杰斐逊》,将托马斯?杰斐逊在其上起草建国文件的著名书桌进行复制,又对其他人对其制作的复制品进行再复制??复制其复制品,以复制展现复制,正是时间流变的典型方式。那么这个著名的历史文化符号,以动态复制的方式存在着??不再是一张书桌,而是书桌的动态复制系列。这件作品也成功地将自己以形而上的方式纳入到这个系列的历史物中。无穷复制正体现着动画的本体??时间的无穷流变,下一个瞬间展示着上一个瞬间,并继续推进到未来的瞬间;但时间在普遍意义上是线性的,对物与事件的复制却是“可在同一时刻展示的时间”,“物化序列帧”的平行性质类似于传统动画瞬间的线性排列图像。这正是动画作为附着的方式,从时间形态跨越到物与事件。

人创造平面图像,创造空间雕塑,最后渴望创造四维时间,人类的思辨总是沿着更高维度的方式前行。作为灵魂的动画,更准确地是说“作为灵的动画”,早就出现在古老的岩洞、手翻书、走马灯等手工物件上,它们把动画以图像呈现,却非为图像而选择动画。“动画”一词实际寄托的是人渴望创造时间的冲动,而非仅仅是动态图像的创造,即动画作为时间的媒介,进而并非只是作为图像的动画。随着思辨能力的多维化,动态图像思维进化到动态艺术思维,“动画的灵”作为抽象的动画,弥散到更多向的空间[如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天空凝视环》2016]

在这里可以称此种跨越及物化之现象为“反动画”,它既是动因,又是过程,同为结果。或者说其动因即为其结果??“凭着它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它们来??《圣经》”。也可以这样说:反动画亦为带有某种反叛,出离的精神特质的动画创作动机,也可以是带有动画成分的某种艺术产物。   

反动画(anti-animation)意指:1.以反动画普世价值标准的创作动机。2.以反动画本体的动机进行创作的意图。3.某种看似非动画的动画产物。4.当代动画艺术思潮。

即使在艺术跨界与融合的今天,动画的处境仍然是被认为固守在传统影像内部。部分运用了动画方法的作品却否认与之的绝对联系,比如创作《刺痛我》的导演刘健就在访谈中指出:我希望大家在看《刺痛我》的时候把它当作一部电影而非动画2);更多的艺术家尝试拓展动画本体而让它看起来“不仅仅”是动画,如birgitta(英)的行为动画作品,以冥想与不断摩擦纸张的方式,将行为的作品形成古老的走马灯形式,动画成为了行动的产物,而作品不仅包含最终的产物,还包含了整个随机的行动过程。

                                            《刺痛我》

而同时,来自于其他领域艺术方法却不断的侵入动画内部,比如纪录片动画??“学术动画纪录片通常分为事实电影和符合比尔尼科尔斯纪录片的模式”3)

动画的自体历史是封闭体系,而外在历史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化并不只是因为媒介的多样化趋势,而来自于越来越复杂的文化与技术环境??信息网络使得领域的融合与互相寄生成为主流。不仅仅是动画逐渐倾向于作为动机或是方法论的“灵”的存在,任何一门以媒介划分的艺术学科都面临着溶解于当代文化的危机或说是契机。

 

二、反动画与“好动画”

20世纪60年代兴起,持续至今的“反设计”思潮,反对呆板的美学标准与扭曲的消费主义功能设计,刻意隐藏其“好品味”,重新对设计本体下定义。这不仅是视觉艺术的一次运动,更是对抗主流消费文化、激励设计作为视觉文化从为形而下拓展到为形而上服务的一次革命。

同样,动画在当前的历史时机中,蕴含着同样的契机??同样是经历了过长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主导的图像景观之下,需要多元化主张与精神性跨越。

动画从发明之初就带有对绘画维度的进化含义,一开始就具有作为时间表现的本体意识。商业文明将动画带入到世俗空间,赋予“动画”以狭义本体论的特点,在文化领域,动画的评价标准为传统美学标准,即“流畅”“美观”“生动”的“好动画”标准。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迪士尼式风格成为了以成功的商业改写文化历史的典范??“人们谈及动画时,习惯于讨论它有多“逼真”或者多“卡通”。这恰好概括了动画的两个基本方向:一边是坚持将现实艺术化,另一边则是竭力营造真实感。……数年后,在意大利和德国,电影不再拘泥于现实,大量的现代主义和抽象派观念被应用于电影之中,实验电影也随之于产生……30年代开始转入动画长片制作的迪斯尼公司,却开始一门心思研究如何让人物和环境变得更逼真细腻”4) 在这个范畴中,“实验动画”也进入了与商业对抗的体系。大量的独立动画创作进入当代艺术展览日益频繁;“实验中的动画”也频繁进入美术批评体系;视觉艺术展览中的一些物件也附着了动画的方法论。

综上所述,反动画作为一种当代动画流向,或说是思潮,如反设计一样,已经拉开了序幕。

那么传统的动画观念有两重含义:仍然属于影像的实验动画与消费价值取向的商业动画。反动画亦有“反抗大众动漫审美”及“拓展实验影像”两重属性。

1.大众动漫审美是普世化的图像“泛心论” 

“泛心论”panpsychism认为,每一个存在都有其主观体验,即精神意志;“它既不是纯粹物质论(纯粹物理的),也不是观念论(纯粹心智的)……也不是真正的二元论。它是‘二元的一元论’(dualistic-monism)或‘不二的二元性’(nondual duality)”。(5)在动漫或说是卡通作品中,赋予所有物质鲜活意志并坚定相信其存在的案例充斥了整个动画史(见整个商业动画系统中的“活”起来的物体与拟人化表演),并用最富有生命的方式,将其动态图像化,这是绝对的“泛心论”执行者。其认可物质的存在,又憧憬万物有灵,在唯物的世界中点对点的安插了唯心的投影??称之为想象力,但拟人化绝不能指涉想象力,正如想象力绝不仅仅包含拟人化。为物活而活物,图像的呈现源于刻意的想象力??此种目的论并不适合真正的想象力工作。当然,其积极意义有助于人类(特别是幼儿)对物的情感与向往,但以“泛心论”图像为绝对化的商业动画本身,对于视觉艺术本身来说却是残缺不整。

除作为图像“泛心论”之外,依据人眼的视觉暂留制定的0.1秒原则(帧间距超过0.1秒便会失去连贯性),也是形容其为“观看舒适的好动画”的另一特征。在此,中国艺术家沈杰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对抗此价值观的方式存在,亦是对抗视觉暂留带来的舒适,带有明确的反动画倾向,当然这仍然在传统动画本体的框架内,好似反设计也是一种设计。

对抗传统动画美学习惯,也是反动画的基因之一。传统动画美学“优劣标准”建立在弹性运动、脊椎运动、追随动作、几何角色构型等基础上,而这个基础的价值判断是被“建构”起来的??基于一百年的动画逐渐消融于消费主义而非文化本身??并非出于艺术本体自然进化。这个文化后殖民性质的标准制定者来自于欧洲、美国及日本。至少在世界的多个文化内部告诉大众:动画应该是看上去这个样子的。而不在此架构内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好动画”之外。全世界无数动画行业执行者以手工业世袭的方式心口相传,实践着这种美学标准的传承,以固执的方式帮助其持续建构。

以中国动画而言,近年来的“好动画”更多是应用民族符号(如熊猫、灯笼等),这种过度强化的民族符号的行为,不仅没有摆脱文化后殖民的框架,反而强烈地表明了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无论如何,反动画通过反抗后殖民图像美学的方式,进入到动画本体的形态研究中,都稀释了主流动画的视觉统治。

2.实验动画的传统是固守动画本体论

1)成为历史的实验

首先,作为方法论的实验动画(exprimental animation),包括形式与内容双重实验。其能指为运用实验方式的动画类别,所指为拒绝常规系统创作论的动画方法。但其能指仅仅是虚空的,一旦成型,实验将成为过去。所以实验动画作为类别是不存在的,其仅仅是作为对抗性的方法论的,判断标准是其拥有实验性或是不具备实验性的艺术方法。在这个意义上,界限是模糊的,即使是“好动画”,也未免没有实验的成分。

需要补充以上的是,类似于科学实验,实验动画只能作为视觉历史研究而存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方法一旦实施,实验性质也随之而去,所以,我们无法看到现在时的实验作品。但其实验产物会建构某些视觉特质,以给人以实验性的错觉。

2)伪实验视觉标注

既然动画从开始就是以实验姿态存在,那么同样的,传统实验动画在远久历史中,早已建构的其品貌特征,甚至“实验视觉品牌”,同样影响着视觉判断。比如,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作为早期实验动画实践者,其作品《色彩幻想》(begone dullcare1949)是创作在胶片上的直接动画,闪烁的画面及强烈的风格化提示着它的实验品牌性,并在视觉上诱导观众信任其是“实验的”??这实际掉入了形式主义批评的陷阱,忽视了其只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动态化,因其内容与形式均已成为历史。

                                              《色彩幻想》


而且,当其确立了此种风格的实验标识,类似于此的动画往往也被标注为实验的,这种标注异常强大到直接影响观者的直观判断。

3)固守的本体论

实验动画的发展历史也是屏幕内的虚拟视觉发展史,从早期探索材料、语言直到当代的社会语境探索(纪录片动画),而当代艺术中移植至跨媒体领域的动画只是以动画的形态结合了多种媒介。所以从根本来说,实验动画认为动画是作为某种既定形态存在于某种场域下的。所以实验动画的发展史,也是推动动画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发展史。

三、反动画与实验动画

根据实验动画的发展史来看,其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影像的基础上发生,推动动画本体的发展是其明确任务。作为跨越动画本体存在的反动画,是以动画作为附着物,但更强调的是出离本体的反向维度方法论,虽然此方法论也是实验动画的一种,但在跨越本体的取向上,反动画更为精确的描述了艺术动机与激进的实验。通过下表可以对比其彻底性:

类型

方法论

与动画本体关系

反动画

反动画方法论

反动画本体

实验动画

推进动画本体发展的方法论

固守动画本体

因反动画与实验动画难以从表面上区分,而更多的是总体方法论,所以某些动画在形态上的动画反而具有反动画特质。比如乔治?史威兹贝尔(georges schwizgebel)的《魔王》erlk?nig2015),是一部粗放的整张动画短片,本片拉长了一名孩童的死亡过程,在与不可逆的命运(魔鬼)抗争之后突然死去,动画直接描绘在页面上没有分层,所以展示着原始的时间。这个时间未经改动,是从一开始就由艺术家在头脑中综合计算动画中元素的不同速率,并以精湛的技巧画了下来。在这个方式上,它彻底反抗了动画长期以来的非线性分层法,回归到原始的线性动画时代,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在看似原始的风貌背后隐藏着对动画本体的纯净化。以反动画的方式固化了动画。这种非同小可的本体性的、彻底的实验,是以这样貌不惊人的方式展现出来,并非只是为了推进动画的方法论。

结语

反动画作为反向的动机、跨越的本体,其结果可能是动画,也可能是毫无动画形态的“动态艺术”或是其他什么产物,其指向社会文化本身,赋予动画更多形态。“当词语变得意指一切事物之时,它们可能最终一无所指,而正是它们的空虚性能够让一种催眠术般的魔力注入其中”。(6 “动画多元化”的今天,学科外部历史和内部历史不断被消解,反动画在视觉艺术中不断扩大的所指,最终辅助及解释了动画的当代现象。

 

*本文为四川动漫研究中心、成都大学及当代电影联合主办“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论文。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12页。

2)黄小河、实习生胡沁云东方早报》, 2012223日。

3[]克里斯蒂娜?蒙《真诚的文献片方式:转变观念的动画纪录片》,taylor & francis期刊20142月,第103?115页。

[italy]cristina formenti the sincerest form of docudrama: re-framing the animated documentary》,taylor & francis2/2014,page 103-115

原文:scholarly animated documentaries are usually classified as factual films and fitted into one of bill nichols' documentary modes.

bill nichols(比尔?尼克尔斯)是美国电影理论家,著有《纪录片导论》[2001].

4[]史蒂芬?卡瓦利耶《世界动画史》,陈功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5[]克里斯蒂安?德?昆西《彻底的自然:物质的灵魂》,李恒威、董达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1页。

6[]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苗华健、陈体仁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98页。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