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论文系列(之十一):动画语言的审美价值思考
[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2日
  查看:
  来源:

动画语言的审美价值思考

孙 鸿 妍1


摘  要:动画语言作为审美对象,有别于其他艺术语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假定性”。这种假定性影像语言带来的感官多维惊颤,是现代审美经验的进一步发展。动画语言通过造型符号、动态的分解还原和假定的情境产生了非现实的真实之美,不仅将审美标准表现为对审美客体现实度的宽容,也更易于动画语言全球范围无障碍的传播。在超现实的想象语境下,基于因果关系的叙事产生奇幻的吸引力,这种趣味迎合并满足了审美主体的某些审美理想。

关键词:动画语言  审美价值  惊颤  假定性  因果关系


  

1938年马丁?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对“现代的本质”大胆预言:“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2”如今这一描述已成为美学家艾莱斯?艾尔雅维茨笔下的事实: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自身在当今都已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3。当世界变成“视界”,当人们通过视觉观看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影像和声音就显得就愈发重要了。

动画语言作为一种影像语言,视觉力量天然地比文字力量和单纯的言语力量来得更广泛、更强烈。动画语言不像文字语言,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色彩和生命力:一篇暴风雪来袭的新闻报道固然可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但十年后这篇报道的吸引力就远不及当时拍摄的暴风雪影像来得震撼,更不及《冰雪奇缘》里一场暴雪来得华丽惊叹。动画语言也不像言语,前者是固定在一定介质上,有具体载体并能通过反复播放不断获取意义,后者只单纯的存在于时间中,随着发言人发声结束而消逝。动画语言,在时空运动中按着逻辑线索,作为非直接记录的活动影像,超越了现实自然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在审美关系中可以说是根本的属性 , 因为审美关系并非仅仅是审美主客体哪一方面的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4”本文通过对审美对象语言层面的分析,试图从审美经验、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评价这几方面,对动画语言的审美价值做出一些回答。


一、感官的多维惊颤

  作为工业文化生产时代的产物,动画语言与电影语言相似,都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它们与传统艺术的造型语言不同,是从博物馆出走、走下圣坛、遗失光韵的艺术语言,带来更多的是感官的惊颤。惊颤理论最早由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提出,他在《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里提到一首诗《致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借用诗中犹如癫狂者浑身颤动畅饮销魂的欢乐和那迷人的优美,来描述一种惊颤的状态。后来这种惊颤被本雅明视为一种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特质,即艺术作品所渗透流动的一种情感体验以及其作品被阅读时所引起的突发、疏离性体验的审美心理学的感受效果5这种诉至感官、对心理和生理产生巨大断裂的惊颤,在动画语言对画面动态连续呈现的叙事要求中,被承继放大。这种语言的画面冲击力强烈、刺激,更强调一种稍纵即逝的快感和欲念,一种对生理感官的强制依赖。打破了凝神沉思的传统审美经验,创造了一种喧闹的,使阅读者目不暇接,暂时被迫封闭其思考与想象空间的现代审美经验,是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念的消解。

  与电影语言带来的惊颤体验不同,动画语言的惊颤更倾向于通过对审美体被压抑的想象力的刺激,而进行的一种深化统觉。这反映了电影与动画语言在本质上的不同。动画自诞生之日起便携带与电影不同的基因,这从动画之父埃米尔?雷诺的首映之日起便已存在:1888年他在蜡像博物馆亲自使用光学影戏机放映其短片,将每一幅幅图画用丝带连接,通过转动光学影戏机的手柄进行影像的播放控制。这体现了动画的技术本质:逐格拍摄、连续放映。逐格拍摄意味着对运动过程的创造性分解;连续放映体现了对运动过程的能动性还原。这是区别于电影语言连续拍摄、连续放映的技术本质。相对于电影语言客观世界真实记录,动画语言的产生不从客观世界直接获取,而是要经过高度艺术化提炼,是一种创造性的动态影像语言是一依赖于抽象智慧和想象力话语系统因此,动画语言的惊颤更多体现在对被囚禁的想象力的一种生理表层的感官刺激。

  随着科技革新,动画进化成为数字复制时代的艺术。数字技术不仅使动画语言的复制传播变得更迅速、低廉、便捷,媒介融合的大众数字传播介质作为载体将动画语言的触角延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动画语言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构成要件,是现代艺术审美主义的实践意旨6。它带来的惊颤已经不满足于仅发生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影院、电视机荧幕前,而是潜伏在我们生活周围,时刻预谋着一场不经意的邂逅:动画带来的惊颤可能发生在如厕的手机屏幕地铁启动时连成排的led屏上,等等。不仅如此,现代高科技打造的虚拟现实(vr),将动画语言置于一种极端惊颤的境地。它涉及的感官更全面,效果振聋发聩。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影像环境,不仅带来全新的奇观视觉体验,更能打通一切人类所具有的包括听觉、触觉、力觉、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感知器官。动画语言的表达通过虚拟现实实现了感官的多维惊颤,持续时间更长,沉浸效果更深刻,这种极端惊颤的体验是对现代审美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二、非现实的真实

动画语言不是对实存对象的直接记录与描述,但这并未阻止动画语言的真实感。相反,正如画家马洛维奇(malevitch)所言:艺术不必现实但必须真实。(art doesnt need realism but truth.)由于对现实的剥离,这种语言反而显得更加纯粹、愈发真实了。动画语言的真实是建立在作为语言发声主体人类的精妙思维上。它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直接投射,以假定性的造型符号和概括、夸张的动态为基本影像构成要素,以因果关系为主要叙事逻辑构架的艺术语言。

  动画语言受制于逐格拍摄或非直接记录,反使动画语言更少受到木匠做出来的现实存在的床的羁绊,将艺术的床理式的床更紧密的勾连。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更善于生动形象的传达思想,表达意思。假定性的造型符号,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超现实的符号,夸张的形象被赋予了作者的意志,“每个物体的视觉形式作为一种传达与激发我们内在动力的形式7”。 因而有了丰富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这种造型符号“具有‘形象修辞’功能, 将正义、邪恶等情感因素充分‘外化出来 ……米老鼠的造型就具有代表性,迪士尼设计师john hench 出:米老鼠的脑袋由三个匀称相连的圆圈组成......圆圈不会给任何人带来麻烦......圆圈是非常可靠的。”8以圆圈为基本造型符号的米老鼠,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的联想,成为美国人民性格成长的写照。所以沃特?迪斯尼的侄子罗伊?迪斯尼才会讲:“米老鼠就是美国希望的象征,美国人民把他们的梦想都寄托在这个可爱的卡通人物上。米奇从不会沮丧,从不会变得愤世嫉俗,它永不改变的乐观就是他的鲜明标志。” 

概括、夸张的动态影像是动画语言的另一基本要素。基于逐格拍摄的技术本质,这种经过一帧帧处理形成的连续影像,能够将真实的动态进行抽象概括与适当夸张,从而更为生动地展示生命的细微现象,发现并放大真实之美。艺术化地对实际动态进行分解,提取并凸显最能体现动作特征的若干瞬间(原画),通过个性化的时间分配(填写摄影表),对动态进行重塑还原,从而赋予动画影像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表达作者的意指与思想。其中,创造性的分解与还原运动现象,需要掌握两个要点,即“夸张适度,时间自主。这两个要点掌握秘诀是三个关系的处理(动作、距离、节奏)9 许多动画艺术家都是通过这三个关系的透彻理解与精湛把握,重构了动作的意义,挑战了地球上的基本物理法则,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认知,给予无生命符号以活力,进而个性化地实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带来多样的审美价值。亚历山大?阿列谢夫的针幕动画,用模糊不定的动态赋予那些朦胧、辨识不清的图形以生命,表达一种“思想还未完全入睡,又并不真正清醒10”的幻象真实。麦克拉伦早在60多年前就通过对动画语言本体的探索,创作了如《邻居》、《椅子》、《双人舞》这类由真人出演的经典动画短片。即使是用活动起来的真人作为造型符号,也是由导演对每一帧动态图像有目的地筛选和处理,用逐格、抽帧等方式体现了对距离、动作、节奏的个性化理解,才会最终形成连续动态的独特韵律美和节奏美。

  此外,动画语言还擅长在一个假定性的时空情境中讲述故事,以自由表达作者的思想及对现实世界的体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就地取材或汲取想象域中的灵感,动画语言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时空场景,用假定性的造型符号在夸张、概括的动作中传达意思。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动画语言可以更有力地表达精神世界的具体内容。如偶片《平衡》,通过一个在浮动平台上搭建的虚拟世界,表达了一种僵化社会人性中自私与贪欲的哲理反思;卡洛琳?丽芙的沙动画《娶了鹅的猫头鹰》,用交叠的细沙将无际的天空与湖底巧妙地组接转换,构成这个悲剧故事发生的场景,唱响为执着追求真爱、不惧面对死亡的赞歌。在假定性的情境中,还有一个特别因素不容忽视,即声音的假定性。经过设计创作编排的声效,对动画语言情绪的渲染与故事的推进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动画语言的这种非现实的真实,引发审美的多重意蕴与多样功能。首先体现在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变化上:对现实世界质疑的宽容。基于审美客体这种非直接记录、假定性的真实的特质,让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之初便带有对“假定性”认同的前提,他们并不会按照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的经验、标准去严格比对动画语言所讲述的内容,对“天马行空”的动画文本本身的态度也更加宽容。对其审美期待更多源自驰骋想象力构架下的超乎寻常、出乎意料的动作、事件、逻辑与世界观,对错位、拼贴的叙事方式持有更开放、包容的态度。其次,这种相对剥离现实的真实,促使动画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性的增强。它成为全球共享的通用语,审美价值和审美功用被放大。动画语言消隐了其背后的不同文化立场,弱化了审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大的通约性。因此成为冲破种族、文化、宗教藩篱,全球通用、特别在青少年间最广泛的流行语,实现了其审美体验和审美功能的普世化传播。


三、奇幻叙事的吸引

“任何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都是解决表情达意的问题11”,动画语言的表情达意有其内在机制与张力,它外化为叙事的显现,内在则依靠逻辑支撑。不论是线性叙事还是非线性结构的叙事,本质上都在讲述故事,这需要遵循一定语法规则。福斯特(forster e.m)在《小说面面观》(aspects of the novel1927)中,对此有一个著名定义:“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情,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不过重点放在因果关系上。”故事需要对情节进行时间排列,亚里士多德从外部视角出发,将情节定义为“事件的安排12”;黑格尔从内部分析情节的构成,认为“动作即情节,这是指情节是有一系列互相连贯的行动组成13”。情节的重点在因果关系,普林斯将因果关系规定为最小故事的必要因素14。它内在表现为一系列以因果关系而勾连的行动;外在则是按因果关系排列的秩序事件。

  动画语言的叙事核心是逻辑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前导原因、动力,产生驱动,形成相应的结果??这需要外化的动作去实现。黑格尔曾对此做出具体阐释:“生活情况、行动和命运的总和固然是个人的形成因素,但是他的真正的性格,他的思想和能力的真正核心却无待于它们而能借一个情境和动作显现出来,在这个情境和动作的演变中,他就揭露出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而在这以前,人们只是根

据他的名字和外表去认识他15”因果关系除了可以揭示角色性格之外,还能够解释现象、说明事件等。不仅如此,处于因果关系意义链中的动作和事件,能够引发冲突、制造戏剧性情境:“(动作)应该只了解为被当事人的心情及其需要所抓住的,直接产生有定性的冲突的那种情况,所表现的特殊动作就是这种冲突的斗争和解决。”16    

  在单个镜头内部,动作和动作之间需要因果关系进行衔接:宫崎骏的影片《龙猫》里,一个镜头用来表现姐姐把妹妹背起来。因为姐姐个子高,就必须先弯腰蹲下让妹妹趴到背上,然后才能托住妹妹站起来,起身后还需要微微向前掂一下妹妹,借力调整到一个最佳位置,这就是以因果关系为内在逻辑顺序的动作设计。此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排列,也由因果关系而粘合。接刚才的案例,一组镜头描述姐妹遇到龙猫的一场戏:姐姐背着妹妹等车,龙猫巴士从天而降,停在姐妹面前,姐姐略迟疑,背着妹妹走入车内,龙猫巴士飞向天空。只有按照因果关系进行组合,才能清楚叙事,否则便会语无伦次、逻辑颠倒、不知所云。

  动画语言中的因果关系并非全部按照现实世界的常识,自然、物理的逻辑为依据。相反,凭借“假定性”特质,动画语言的因果关系多被置于超现实的想象语境下:为躲避追赶,河马可以跳到肥皂泡上面,气泡载着河马升到空中。又如,今敏《千年女优》的镜头衔接,大部分利用了“动接动”或“相似形”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雪球砸出去,下个镜头接到高速旋转的车轮。镜头间不仅是单凭相似的圆形而连系,更是“因为”雪球砸向车轮,“所以”下个镜头需要给轮子一个特写。这种在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中诞生的因果关系,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动作,组成饶有趣味的情节,构成新鲜奇特的故事,从而营造了叙事的奇幻色彩。作为动画语言独到的叙事之美,深深吸引并抓住了众多阅读者的心。


  

作为审美对象的动画语言,其假定性的本质使逃离现实、仅凭奇幻想象堆建“乌托邦”成为可能,但不应该伴随“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泛化而失去其作为艺术本应有的那部分深刻。动画语言的审美价值不能单纯停留在对审美主体的浅表迎合。假定性赋予动画语言具有更清楚地表达真实的能力以及“说出”精神“灵”方面的天赋,这些是动画语言的审美价值中常被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部分。


注释:

1.孙鸿妍,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15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2.《世界图像时代》,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兴周编,《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第899页

3.《图像时代》,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胡菊兰、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4.《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张晶,《文学评论》,2006年7月

5.《20世纪西方美学》,周宪,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3页

6.《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余虹,《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7月

7.experimental animation,robert russett,da capo press, 1988

8.《跨文化动画与动画跨文化性》,王可越,《现代传播》,2014年7月

9.《动画原理》,贾否,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10.《动画电影》,【法】塞巴斯蒂安?德尼斯著,谢秀娟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1页 

11.《艺术的语言》,【美】纳尔逊?古德曼著,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5页

12.《诗学?诗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1页  

13.《美学》(第一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76页

14.《故事的语法》,【美】杰拉德?普林斯著,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6页  

15.《美学》(第一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77页

16.同上,第277-278页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