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论文系列(之七):寻常物的嬗变
[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动漫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8日
  查看:
  来源:

寻常物的嬗变:以aanaatt为例分析动画艺术家对日常物的改造

 

郭春宁1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

 

    日常生活的研究已经成为重审现代性的重要切口。单一的现代性更多被视作一种社会建制乃至机器运作来剖析。现代性这一机器往往以生产更多的日常用品和规训人口及常态生活为己任。然而,在现代艺术家的思维和实验中,日产物恰恰可以称为翻转的契机和绝地反击的武器。本文就以长期旅居英国和香港的德国艺术家max hattler的个人艺术实践为案例,分析在对日常物的改造中,寻常物得以嬗变的荣光及可能性。

    本文分析的案例是max于2008年在香港家中的台桌上创作的“aanaatt”。笔者认为这一作品以一种奇特的倒置镜像呈现日常物的改造和嬗变。可以从创作的几个步骤中得以还原这一嬗变过程:

1、max以定格动画(stop motion)之方式拍摄那些日常物,此时的日常物尚未得以被重新加工,但它们已经被消解了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关系,被赋予新的并置和叙事可能。

2、面对业已拍摄的日常物影像,max开始有了进一步“加工”或“改造”的欲望,他把这些日常之物涂上纯黑色或纯白色。这种正反两级的色彩和角色感或许源自他在日本的艺术驻留,受体本传统戏剧的影响。

3、在拍摄过程中,自有的家中之物已经不能满足max在数量和种类上的需求,他联系了在香港时尚领域工作的朋友们,获得了更多的寻常物。而这一关于日常物的影像其实也呈现了max日常生活的朋友圈和社交关系。

   “aanaatt”这一作品体现了麦克斯与日本音乐家的合作性,也被问及这一作品题目的意义时,麦克斯表现这一作品的题目没有意义。但笔者认为,恰如影像中寻常的嬗变,题目看似的无意义反倒可以启发从一种新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

 

关键词:现代性、寻常物、嬗变、定格动画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the remake of objects by animation artist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aanaatt


abstract

the studies of daily life have been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on the rethinking of modernity. the flatness of modernity has often been regarded as a metaphor of a mechanical system. this machine of modernity has the desire to produce more daily consumption and manage the population into a routine life.

 

however, by the criticism and experimentation of modern artists, daily objects could just be a weapon to consumerism and a base to reverse the routine.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the work of max hattler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the process of the remaking of daily objects will bring the glory of transfiguration, as well as revealing the potential of daily life.

 

   the example animated short aanaatt was produced in 2008 by german artist max hattler. this work was inspired from a japanese musician and finished on maxs personal desk in his home in hong kong.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how the unique transfiguration was fulfilled through the remaking of daily life objects:

 

first, max simply shot the objects in the positions in which they already were (e.g. on the table) and moved them, shooting frame by frame with a stop-motion camera. and the new juxtaposition of the colorful objects offered an opportunity to get rid of the routine relationships and functions of their own in their

daily lives.

 

second, max wa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moving images, so he painted the objects white or black, and these objects on his desk then felt more dramatic, as if they were on a stage, influenced by japanese dramas.

 

third, max was hoping to expand the number and range of these objects, so he contacted friends in hong kong, some of whom worked in fashion design and have big collections of small objects. so this film could also be seen as using objects to demonstrate both maxs daily life and the way it connects him to others. and also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and remaking the objects, max has a new chance to review his own daily life, as well as visiting his friendsworking environments.


for m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that this work was produced to be shown as an upside down animation and the images are reversed on a vertical plane. so the audience might not immediately recognize the objects they are seeing. in my opinion this process of reversal may be a new way to portray daily life.

 

aanaatt was the title of the soundtrack from a japanese musician, who also cooperated with max. i have asked max what the name means, to which he replied that it has no particular meaning, it is, in a way, nonsense.

 

but this work also suggests that sometimes the very ordinariness of daily life could be transformed by a new point of view.

keywords: modernity, commonplace, transfiguration, stop-motion animation

 


引言:现成品艺术中“物”与“景”的嬗变


  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在《常物的嬗:一种关艺术的哲学》中从成品艺术提出了一个人深思的问题“两件从外观上无法分辨的东西,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2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丹托抛出了艺术作品与纯然之物来代表艺术世界与寻常物世界,即它们的区别不在于可分辨、可感知的物理属性上,而在于它们各自所处的关系上。这一理论使得寻常物脱离了原初的用具性而成为艺术世界的一部分,而这个艺术世界是建构在新的艺术观念之上的。   

  的确,20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烈激之中,更见证艺术起云涌:印象主义让位于塞尚,塞尚又被立体主推翻,立体主接着又遭到?杜尚(marcel duchamp)的挑 应该说,丹托的这一提问是基于杜尚的小便池开启现成品艺术现象而提出的。得注意的是,杜尚等成品的使用,不仅让重提艺术的本问题,也启了艺术领对 对材料、对物的关注和物性的探索。

  因为艺术观念的颠覆,现成品开启了新的艺术世界,并且把艺术家对于材料的实验和对日常物品的利用乃至挪用推向了高潮。 应该说,通过装置艺术对日常物的实验和改造与日产生活理论研究有着紧密的互动影响,一方面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3、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4、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 bausinger5等人的日常生活研究方法和主题极大地影响到艺术家们日常主题及形式的创作;另一方面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多元的日常物挪用、日常生活场景再现也扩展了日常生活研究的语汇。

  在装置艺术中,日常物品转变了原有的容器、照明功能,其体积、质感、色彩成为艺术家探索和发掘的材料性,充分展现了它们可以作为一种构成方式和符号的可能性,并在新的并置关系成为一种新的日常生活场景。 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莫瑞雷(francois morellet)用灯管作为元素,在空间中搭建出极简主义风格的“立体画”1)。新西兰艺术家比尔?卡伯特(bill culbert)将日常塑料用品与灯光交织,在展示丰富的色彩和质感的同时,给予我们看待日常生活新的视角2)。在英国艺术家科妮莉亚?帕克(cornelia parker )的《拓展的视角》3)中,日常物如同生活的正相表征,其阴影折射了人们在每天的消费中所遮蔽和悬置的死亡议题。

1:法国艺术家莫瑞雷1996年作品l’avalanche,以日常物灯管在空间交织作画。

2:新西兰艺术家比尔?卡伯特 作品《威尼斯日光和零散物》,展出于2013年。

3:英国艺术家科妮莉亚?帕克《拓展的视角》关注日常物及其投影,展出于1991年。


不仅是日常物品,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重审、再现和批判也成为装置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诉求。台球厅、洗衣房、居室一角乃至餐桌都以新的方式再现在艺术展览空间中,得以被剥除原有的日常性,成为艺术实验的对象。

装置艺术种实验仅在于释和材料的想像力,也反映出在材料与技实验背后,化和城市状思和批判。与成品艺术,一些艺术提出“生活现场即是艺术”的口号,并借助装置艺术的形式把一些生活中的景、事件放置在美术馆、博物中呈,如美国艺术家谢丽?莱文妮(sherrie levine)置入画廊的台球桌,比利时艺术家?拜尔(guillaume bijl)再洗衣房、橱窗和超市一角等。

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瑞士籍艺术家丹尼?史波利(daniel spoerri)把餐桌这种日常物和场景进行符号性的整合,反4)。在他的《餐桌》系列作品中,他把水平桌子变为了垂直展示作品的墙面,把杂乱的餐具固定其上,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日常餐桌和工作台。6 

在把“日常状”放入装置空艺术是在重新造一情景,并且实现了一种日常生活中“物”与“景”的嬗变,一方面,场景被“物”化,成为新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日用品被情“景”化,凸显了物品所在的日常生活语境。而这种语境一旦被置入艺术展示空间中,就如同杜尚的现成品艺术,改变了其原有的物理属性和功能性,或是提供了日常状新的审视视角,或是通改写传递性的感受,或引向更的社会话题讨论

4:史波利从20世纪50年代创作系列作品《餐桌》,把日常餐桌作为画面订于墙面,翻转日常生活。


一、物与景的重新并置

   通过装置艺术,日常物和日常生活场景作为一种艺术审视对象,并从对象转为艺术可以实验的材料。日常物和日常生活场景通过艺术观察和实验得以整合,更明确地成为了工业社会消费品和消费生活的表征。对于日常物的实验拓展到了电视和录像,这种大众传媒的工具成为艺术家思考和批判话语权力的武器。

  录艺术凭借“以电视电视”的姿登上起的新媒体艺术舞台。针对时电视主要的话语权力,借助肥皂、新和商广告向受众灌影像,艺术借助电视和动态影像行一系列的批判,譬如理?塞拉(richard serra)的《电视人》(television delivers people1973)在接近7的影像中,塞拉以底白字的向上滚动字幕的方式推出了他的一系列针对电视点,如“电视品不是电视节目而是人,你在消费电视的同电视”等5)。

 

5: 理查德?塞拉的作品《电视人》,借助播放字幕的形式表现观众是如何被电视媒体的结构和内容所塑造的。

   以电视反电视的姿态,录像艺术反转了电视的日常消费品角色,吸引观众思考影像消费。录像艺术的发展激发了动画艺术家的独立思考,更多的动画实验关注日常物和日常生活。并且,动画实验不仅可以成为艺术家翻转日常生活的契机、也可以转变消费品成为艺术武器并作为对消费主义的绝地反击。

 但是,也正如录像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后从单一的批判电视作为主流话语权力而转入身份识别、女性主义等更多话题的探索,日常物的艺术实验在动画影像中的探讨也更为多元。在日常物的改造中,会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并把艺术家自身乃至他的社会关系映射其中。本文就以长期旅居英国和香港的德国艺术家麦克斯?哈特勒(max hattler)7的个人艺术实践为案例,分析在对日常物的改造中,寻常物得以嬗变的荣光及可能性。

  本文分析的案例是麦克斯于2008年在香港家中的台桌上创作的“aanaatt”8。笔者认为这一作品以一种奇特的物的并置和倒置方式来呈现日常物的改造和嬗变。麦克斯通过这一作品与日本电子音乐家jemapur合作。机械质感的声音关系与新的日常物并置形成对话。这一作品以以定格动画(stop motion)方式创作,一方面,在麦克斯的个人台桌上,大大小小的物被剥除了日常的功能和逻辑关系,以新的方式并置。这种并置性是流动的,它们如同具有发动机和能量的生命体“来来往往”(图6)。

6:麦克斯的2008年的动画作品《aanaatt》通过物体的并置和倒置给人一种迷惑感。


   应该说,这些物品的“来来往往”和跳跃性的并置关系一开始给人一种迷惑感。观众一时间难以分辨出他们眼前的日常物是什么,以什么方式被并置和运动。这种迷惑状态恰恰是艺术家改造日常物、翻转日常生活的功力。这种迷惑感并非简单的并置物体可以实现,而是艺术家使用了一种镜像方式。这种镜像方式也是这些日常物的舞台??麦克斯的台桌的位置性所提供的。这个台桌临窗,是麦克斯平常工作的地方。为了实现桌上的物品的窗外景象的自然合成关系,麦克斯把台桌上布置好镜子,作为映射日常物的道具和台基。

   由此,在物品移动和流动的过程中,窗外的云和风景的变化也加入进来,日常物和自然风景在镜子和窗子的双重映射中微妙交织(见图7)。窗外流动的云,窗户上的雨滴的变化都被同时记录下来。

7:《aanaatt》借助了玻璃台基和窗户把物与景的流动进行并置和倒置。


  这是一个剥除了人的作品,但纯然之物和风景都需要玻璃这种载体呈现。正如同人需要在镜像前识别自我,物与景也成为人的另一种镜像,人需要在对物和景的改造中树立自我。因此,麦克斯也同时记录了作品的创作过程,把他自己、拍摄工具、桌面及居室全景呈现与还原。观众看到了aanaatt》的幕后花絮或许才会恍然大悟,那些流动的物与风景究竟是怎样呈现的。并且,麦克斯的日常工作状态也得以同时被揭示(见图8)。

8:麦克斯创作中的照片记录了原本的桌面,也呈现了日常工作状态。


二、物的改造和社会关系映射

  面对业已拍摄的日常物影像,麦克斯开始有了进一步“加工”或“改造”的欲望。在并置物体和拍摄物体的过程中,物体的影像激发了创作者的新想法。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仅仅位移日常物使之变换坐标关系,他还希望赋予它们更为强烈的角色感和戏剧性。

   麦克斯把这些日常之物涂上纯黑色或纯白色。并且基于黑白两色关系组织和叠加物体。这也使得这一近五分钟的短篇有明显的段落区别。第一段落色彩缤纷物体以更为水平的关系展开,并且注重镜像投射与窗外风景的叠加。第二个段落就是由于作者对于物体进行黑白色的加工,而使彩色的日常物体世界暂时休憩,代之以更为纵向层面的变化。在第三个段落中,色彩重新出现,形状各异的物体逐渐统化为飞行的三角形,它们如同飞机一般向着窗户,冲向天际(见图7)。

   第二个段落的运动速度最快,色彩也最为单纯??仅有黑白色。许多大大小小的圆形黑白日用品在快速叠加和变化中已经难辩其本来面目。但他们展示了一种有趣的联想性,当圆形向着高度叠加时,很像东方文化中塔的造型的变体。而当黑白两色的物体同时出现并密切交织时,又很像国际象棋中的战役(图9)。

       

9:麦克斯在创作过程中,对物进行了改造,通过黑与白的涂层,作品被分为较为鲜明的三个段落。


   这种正反两级的色彩和角色感或许源自麦克斯在日本的艺术驻留,受到日本文化尤其时传统戏剧的影响。譬如能剧或净琉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仪式性和暗示性。通过色彩和面具,人物/木偶被符号化为不同的情感和善恶。著名日本动画家川本喜八郎(kihachiro kawamoto)和英国动画家巴利?普维斯(barry purves)都借用能剧和净琉璃的故事主题和色彩形式在他们的代表作中(见图10、11)9。也通过动画家们的诠释,日本戏剧的色彩文化表征影响了很多其他动画艺术家。麦克斯或许也是其中之一,这也使得这个段落的物品加工别具特色。

                          

10:日本动画大师川本喜八郎于1968年创作的《折花》,反映了日本传统戏剧能剧、净琉璃的主题、色彩和形式特征。 

                               

11英国动画家巴利?普维斯1992年创作的《真幻》,体现了黑衣人作为净琉璃操控者的重要性和文化特色。 

 

  作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抽象动画家,麦克斯的作品虽然很少出现人的形象,但他的作品以物象的色彩和体积变化呈现角色感。不仅如此,为了实现物的并置和改造,麦克斯需要大量地收集物、分类物,在这一过程中他联系了在香港工作的朋友,根据他们的工作特性来拣选新的物品。因此这一物的影像也是作者自身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映射。

   在拍摄过程中,自有的家中之物已经不能满足麦克斯在数量和种类上的需求,他联系了在香港时尚领域工作的朋友们,获得了更多的寻常物。这是动画家的“词与物”。在物面前,艺术家强化并转化了对物的绝对权力,命名的权力、取得的权力、加工的权力、消费的权力。在动画家关于物的改造中,延展了我们对物和物性的感知。其实尽管人们在消费物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刷新存在感。然而,人们往往并不能转化视角注视和触摸这些物品,而在关于日常物的动态影像中,麦克斯自身得以换位思考,也让他的朋友们和观众们有这个机会体会这种感受。

   在分类、收集、改造物的过程中以影像赋予了物新的生命。由此,物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于世界对象的态度。从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中跳脱出来,物已经不同于指向具体加工目的世界的材料。在动画艺术世界中,艺术家对物性的体验引发了对物性的开掘,使其成为具有能量交换意义的媒介实验。

   并且,一关于日常物的影像其实也呈现了麦克斯日常生活的朋友圈和社交关系。正是物的收集和分类刷新了艺术家与朋友们的关系,物在这里其实帮助我们不断确立和建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物作为另一部分,映射创作者与他的朋友们的社交关系。 在物的取舍中,创作者与朋友们的工作性质呈现出来。为了创作所进行的物的收集和借用,意味着一个较为封闭的日常生活系统被打破,艺术家必须以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居所和所拥有的日常物,并且如同窥视者一般去探究朋友们的工作环境和家,发掘他们所拥有的可以在创作中发挥作用的有趣之物。

   因为物性的挖掘和新的并置关系,物的原初的力量的得以开启,新的物的秩序得以建立。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提倡生活往往遮蔽了日常物的原初力量,并且诱发我们思考是否日常生活是否也和这些日常物一样,有很多力量和可能性被我们所护士。

   通过艺术家的手、眼、心,重新把日常物在新影像世界中激活时,诸种物得以比较和共存,日常物的实验涉及到不是一种材料或物,而是材料及物的关系,是日常物和日常生活体系的重新搭建。不过这种搭建在艺术家那里或许是一种自发乃至潜意识的行为。

   aanaatt这一作品体现了麦克斯与日本音乐家的合作性,也笔者问及麦克斯这一作品题目的意义时,麦克斯却表现这一作品的题目没有意义。但笔者认为,恰如影像中寻常的嬗变,题目看似的无意义反倒可以启发从一种新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

 

注释:

1.郭春宁: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博士。温哥华电影学院访问学者,法国拉罗谢尔驻留艺术家,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的访问研究者。多篇英文文章受邀出席世界美学大会、世界动画研究协会大会、萨格勒布动画论坛等。多部数字作品获得国际展览和收藏,其中与闫柏?合作的《番茄酱》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收藏,受邀参加多个国际动画节。获第11届南京举办中国独立影像节的评委会大奖,韩国釜山国际短片节netpac大奖。

2.阿瑟?丹托:常物的嬗: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 》,岸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p2)

3.米歇?德?塞托率先解析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他具有开拓性的分析迅速普及,启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国内有他的《日常生活实践》作品译本。

4.欧文?戈夫曼的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关注社会情境下人模式,作者在社会互、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人交往形式中的"拟戏剧""污记说"以及"生涯"等概念。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献。

5.赫尔曼?鲍辛格后德国民俗学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被视作德国民俗学“图宾根学派”的旗手和掌 “图宾根学派”聚焦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三者重合限内的日常生活。

6.摘自东方出版社的《艺术概论》(王旭晓主编)中新媒体艺术章节,由本文作者郭春宁撰写。

7.麦克斯?哈特勒是抽象动画、视频装置及视听行为表演域的艺术家和学者。他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得动画士,在东伦敦大学获得艺术博士。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的各大艺术节、美术馆和动画节进行展映,比如台北当代艺术馆、 西班牙基金会美术馆 和英国的泰德美术馆 ;他的作品获得多个大,包括法国戛奖、布拉福德动画节大奖、和多视觉音奖。他也在全球进行多现场表演,包括米世博会、首美术馆、欧洲媒体艺术节。麦克斯现居香港,是香港城市大学的助理教授。

8.该作品可见于艺术家官网http://www.maxhattler.com/aanaatt/

9.摘自郭春宁所著《独立动画手册》,山东美术出版社,2016年。



参考文献:

1)(法) 米歇尔?福柯,莫伟民译,《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2)(法) 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3)(美)阿瑟?丹托,陈岸瑛译,《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4)(法)米歇尔?德?塞托,方琳琳、黄春柳译,《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5)(美)欧文?戈夫曼,周怡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6)(德)赫尔曼?鲍辛格 , 吴秀杰译, 《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